从 Chrome 来到了 Edge,因为 Edge 的垂直标签栏。
从 Edge 来到了 Vivaldi,因为 Vivaldi 丰富的功能以及分屏功能。
现在我用 The Browser Company 推出的 Arc Browser。
目前 Arc 还是邀请制度,但据传年底将开放公测。
虽然重做一个浏览器非常的复杂,但近些年不断有新的浏览器产品出现。他们不修改浏览器内核,努力地在 UX 上带给用户不一样的浏览体验,例如 Sidekick,SigmaOS 等。
✨ Feature
– 垂直侧栏
– 易用的分屏功能
– 快捷创建浏览器插件,提供样式,替换内容,增加内容到网页的插件模版
– 字体样式好看的快捷笔记页面
– 白板
– 图片提取工具
– 画中画
– 媒体状态栏
– 常用 APP
– 浏览器快捷小窗
– 文件夹,Space 管理标签页
– 重命名标签页
🙋♂️ 感想
相比于 Vivaldi,Arc 的功能可能没有那么多,但是产品使用体验要比 Vivaldi 好上太多。Vivaldi 一股脑的加入新功能,使用起来不是很方便,但是 Arc 的新功能明显有条理很多。
我已经将 Arc 设置为了我的默认浏览器,它完全可以胜任我的日常工作。接下来简单说说对我日常工作的一些改变。
1️⃣ 分屏模式让写稿变得简单。左边参考,右边稿子。只要按下 Option ,点击一下页面,就可以分屏了。目前分屏样式较为固定,只能垂直分屏,分屏自由度不如 Vivaldi 高。
分屏模式目前有个小问题。处于分屏页面时,想要打开一个不分屏的标签页会比较麻烦。需要关闭一个分屏,然后再打开一个新的标签页。如果需要在两个状态中快速切换,会更加麻烦。
2️⃣ 视频画中画模式也让摸鱼更加方便。比如可以左边稿子,右边参考,右下角 Youtube 画中画视频。
3️⃣ 由于我的侧边栏默认隐藏,因此很多时候标签页的管理都靠快捷键完成。对于常用功能复制标签页链接,Arc 也有对应的快捷键。
4️⃣ 不同的 Space 可以帮助我隔离出不同的工作空间。我目前有 Inbox,un.Block,Research 等几个 Space。基本上是根据项目来创建新的 Space。置顶页面可以放一些常用的网页。例如对于 un.Block 周报 Space,我置顶了 Substack,Revue,Hackernoon 等发布平台。常用 APP 由于是全局设置,所有 Space 都是进行共享的。我放了邮件,翻译,Twitter,Cubox,GTD 工具和 Notion。
5️⃣ 以前我的笔记都是直接记在 Notion 中,但现在我习惯在 Arc 笔记页面中打草稿。因为 Arc 笔记页面字体和样式好看,打开速度足够快,也足够轻量化。
Arc 是近几年最为优秀的浏览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使用浏览器的方式,期待 Arc 在正式版中还会增加什么样的功能。